打造回購循環!新常態零售的「一站式 OMO 」三大策略【MarTechAsia 2023 專題報導】

「現在的 SHOPLINE 已經不只是開店平台,而是 OmniChannel 全通路服務的解決方案供應商,為客戶打造零售生態圈」。SHOPLINE 台灣總經理暨產品總監葉力維以自家公司的發展演變,指出 OMO 虛實整合已然成為現今的主要零售模式。

然而,新常態下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已不若以往簡單,就以社群來說,過去大眾沉浸於 Facebook 上,現在更橫跨 TikTok、YouTube、Instagram、LINE、Dcard 多個平台,不僅讓店家苦惱該到哪找客戶、投放廣告、配置預算等問題,連帶也引發了「該如何辨識消費者在各平台不同身分」、「零售業正面對廣告成本提高」、「流量破碎化」、「顧客與商品管理不易」等三大挑戰。葉力維也呼籲,業者們應及早採取以下三個策略,以因應新常態之下零售模式的轉換。

策略一:多通路佈局,養出自己的流量池

「許多客戶都會猶豫,到底要做電商、門市、還是社群?」葉力維認為,所謂的虛實整合,應是「電商、門市、社群」三者整合,如以 SHOPLINE 數據來看,2022 年「OMO 全通路」賣家就增加了43%(相較 2021 年同期),其中以 OMO 全通路取得的業績就佔營業額的 71%,顯示越來越多業者以全通路型態來經營事業,其原因很簡單,就是希望透過全通路吸引更多流量、更多顧客,而實際上成效也沒讓人失望,一個消費者在 OMO 全通路的購買力比單一通路還要多3倍。

「簡單JAN DAN」就是採用了這樣的模式,在去年的雙 12 電商節以 LINE 直播創下兩小時內衝破百萬業績、更同時有 40% 的 LINE 官方帳號好友在線觀看的紀錄(活躍度、互動率佳),但成功並非偶然,品牌日常就於 Facebook 與 Instagram 下足功夫與顧客互動,養出自己的流量池,才能於直播時吸引觀看。

「社群購物在 OMO 中,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關鍵」葉力維特別指出,東西要買得好,門市可以靠現貨交易的誘因、電商則有賴商品力與行銷資源投入,社群的互動性能讓客戶更意願預購,若欲實現「電商、門市、社群」OMO 經營,則須注意以下3個指標。

  1. 系統整合的全面性:社群經營很難只選擇單一通路,最基本就會有 FB、IG、LINE 三種台灣人最愛用的平台,如前述所提消費者上網行為已然改變,多平台的經營方能接觸最多的潛在顧客。
  2. 銷售管理的便利性:傳統 EC 消費者於單一店家平均最多消費 2 筆訂單,直播帶貨卻能讓採購多達 10~20 筆訂單,然而前者很好履約出貨,後者卻相當複雜(試想 50 位客戶每人都下了 10~20 單的數量),因此必須考慮「現貨、預購」於出貨/配貨上的差別。
  3. 數據應用的即時性:承上,若某客戶一天採購 100 單,其消費行為 100 次還是 1 次?一般而言會被認為 100 次,但若從 RFIM 模型來看,則被認列為 1 次,因顧客在一天內釋放消費意願,不表示下次會再來;從消費者忠誠度來看,也無法當成 100 次,一天買一百次不代表客戶喜歡你。

策略二:掌握社群商機,以高互動打造回購循環

同樣 2022 與 2021 兩年數據比較,「社群電商」的賣家數成長 45%、訂單量增加 3.2 倍、業績提升 5.3 倍,數字告訴我們,以社群為主的模式無法籠統的歸於線上,其獨特之處須自成一類。

葉力維說明,在2020年 SHOPLINE 就投入「社群電商解決方案」,以東南亞做為首發市場,當時發現該市場消費者有著與商家直接互動的高度需求,因而 SHOPLINE 團隊也開發了相對應的社群電商服務,並把這樣的模式導回台灣,以因應正火紅的直播購物,葉力維與團隊也觀察到,社群媒體政策改變讓很多商家難以因應,故加碼推出可以直接於官網直播的 SHOPLINE Live 直播購物工具。

葉力維提醒,社群電商非常強調「消費者互動」,基於前述無法僅選擇單一平台經營的現象,且其中均投入最常見的「直播、貼文、對話」三大互動模式,就等於店家/品牌需要管理多種互動組合。不僅如此,若深究「貼文」,又可再分「粉絲貼文」與「社團貼文」,管理甚是複雜,但運用得當且效益倍增的店家大有人在,如網紅二伯自創的服飾品牌 hahababy,不僅以 YouTube Shopping 進行直播購物,更結合網路商店、社群宣傳、實體快閃店等模式,創下亮眼成績。 

策略三:善用數據驅動決策,也得轉換為「人」能讀懂的語言

「熟客的終身價值是新客的 2 倍、回購率則多出 72%、消費金額也多出 434元、年平均消費佔比為 97%」葉力維表示,正因會員的價值高,故若想要以「數據驅動」實施會員經營,宜採「降維決策」,原因在於即便導入了不同維度的大量數據,仍須歸納收斂,才能成為一般人也可以做出決策判斷的資訊,他也直言:「如若把數據一股腦的倒給客戶,其實只是創造了數據迷陣,無法讓經營者與行銷人員知道下一步」。

而 SHOPLINE 為此打造了獨有的「RFIM 價值模型」,在原有的 RFM 中(Recency 近期消費、Monetary 消費金額、Frequency 消費頻率),加入 Interaction 互動,意即把與顧客互動的即時資料,與 RFM 的結構化資料串聯匯整,從中為消費者貼上標籤,並且將後續的行動「化繁為簡」,重複做好「拉新、復購、熟客經營、喚回」,讓會員終生價值有所提升。

新常態商模:善用行銷工具,掌握即時數據

無論時代背景下的商業模式如何變動,零售業的獲利仍離不了三大法則:1. 產品組合高動銷、2. 弱勢商品周轉快、3. 強勢商品不缺貨。但若想盡於掌握中並不容易,因商品管理就是一項高複雜的學問,葉力維接著分享,從 SHOPLINE 的數據統計可發現,有 60% 的店家需要同時管理 600 個以上的商品,也有 30% 的店家需管理 3000 個以上的商品,進一步研究更得知,產品生命週期約 2.5 個月就會進入衰退,而每個店家有 8 成以上的業績,大多是來自「上架 90 天內」的商品。

掌握商品生命生週期,即時了解銷售狀況,將是行銷科技可以為零售業提供賦能之處。對此,葉力維與團隊將商品銷售程度分為「滯、促、普、平、旺、爆、新」七種情況,方便店家來監測銷售狀況,並且提供「Shoplytics 商品成長探測」分析工具,將銷售、庫存、屬性等商品數據二維圖像化,讓資訊可以在看板上一目了然。如居家品牌生活倉庫利用了 SHOPLINE 的 RFIM 價值模型,搭配「商品成長探測」功能,有效減少顧客流失 12%,也能把閒置滯銷商品清倉下架,不再佔用管銷成本。

最後,葉力維也呼籲,在複雜的商業時代,企業應保持開放性思維,了解當前的商業潮流,切勿固守老舊的獲利方式。以「線上、線下、社群」做為 OMO 虛實整合的支柱,並且掌握即時數據並與結構化數據的融合應用,並適時導入 MarTech 行銷工具,解決複雜與重複性高的事務,便能用更智慧的方法,為企業打造符合時代趨勢的商業與行銷體質。

若想了解更多 MarTech 行銷科技相關資訊,歡迎於右側欄位填寫信箱訂閱部落格;若想進一步了解 awoo AMP、awoo PDP 電商行銷解決方案及 OMO 解決方案,歡迎立即諮詢,將有 awoo 專業顧問為您服務。

延伸閱讀:日藥本鋪:當品牌遇上AI,智慧零售從「心」出發【MarTechAsia 2023 專題報導】

延伸閱讀:PChome 4大領域革新策略:由內到外全方位的體驗創新【MarTechAsia 2023 專題報導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