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常聽到這幾個名詞:LLM(大型語言模型)、生成式 AI、NLP(自然語言處理)。
但真正讓人困惑的通常不是英文縮寫,而是:
- 它們彼此的關係是什麼?
- AI 產生內容時,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- 除了 ChatGPT 聊聊天以外,實際能用在哪裡?
- 用得不小心,會遇到哪些風險?
這篇文章會照以下四個問題來拆解:
- LLM、生成式 AI、NLP 到底差在哪?
- AI 如何產生內容?從資料準備到輸出的運作流程
- AI 可以運用在哪些場景?
- 使用 LLM 生成式 AI 有哪些注意要點?
LLM、生成式 AI、NLP 到底差在哪?
NLP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,自然語言處理):讓電腦「聽得懂、看得懂人類語言」的整個技術領域
LLM(Large Language Model,大型語言模型):由規模超非常龐大的語言資料訓練而成的AI模型,用來「理解+生成人類語言」
生成式 AI(Generative AI,生成式人工智慧):所有「可以自己創造新內容」的 AI 家族統稱(文字、圖片、音樂、影片、程式碼都算)
一張表看懂 NLP、LLM 與生成式 AI
| 項目 | NLP(自然語言處理) | LLM(大型語言模型) | 生成式 AI |
|---|---|---|---|
| 核心目標 | 讓電腦理解、分析人類語言 | 理解文字脈絡,並生成流暢自然的文字 | 從資料中學習模式,創造新的內容(文字、圖片、音樂、影片、程式碼等…) |
| 是否一定會「生成」 | 不一定,多數在做分析、判斷 | 是,主要用於文字生成與對話 | 是,專門用來生成各式內容 |
| 處理對象 | 文字為主,有時搭配語音轉文字 | 文字、多語言、程式碼 | 文字、圖片、影片、音訊、3D 模型等多媒體 |
| 常見任務 | 分類、斷詞、情感分析、關鍵字抽取、主題建模 | 對話、寫文章、摘要、翻譯、產生程式碼 | 生圖、影片生成、音樂創作、模擬人聲、產生設計草稿 |
| 代表技術 | 傳統機器學習、Word2Vec、BERT 等 | Transformer 架構、預訓練+微調、零樣本/少樣本學習 | GAN、VAE、Diffusion 等生成模型 |
| 典型工具 / 產品 | 傳統情緒分析系統、關鍵字標註工具 | ChatGPT、Claude、Gemini、Llama、DeepSeek 等大型語言模型 | Midjourney、DALL·E、Runway、各種 AI 生圖 / 影片 / 音樂工具 |
NLP:像是「整套語言科學與工具箱」
LLM:這個工具箱裡的「超強文字工具」
生成式 AI:是「會創作的 AI 大家族」,LLM 是其中專門負責文字的一支
AI 如何產生內容?
從一般使用者來看 AI 就是:輸入一段文字 → 產生一段回答(或圖片、程式等成果)
但背後其實有一整條從資料準備、模型訓練到推論輸出的流程。
以「文字生成」為例,LLM 在每次產生回覆時會經過幾個步驟
步驟 1:把文字切成 Token(分詞)
模型不會直接看「一整行字」,而是先把文字拆成一段段小單位,叫做 Token
這些 token 可能會是:
- 單一中文字
- 字的片段
- 字+標點的組合
- 英文單字或字根
例如這句話:
「請幫我寫一封邀請客戶參加新品發表會的 Email」
Token:
「請」、「幫」、「我」、「寫」、「一」、「封」、「邀」、「請」、「客」、「戶」、「參」、「加」、「新」、「品」、「發」、「表」、「會」、「的」、「Email」
*實際的切法會依模型的設計而不同
但概念就是:模型看的不是一整句話,而是很多個連在一起的小單位
步驟 2:把每個 Token 變成向量(Embedding)
接著,每個 token 會被轉成一個多維度的「數字向量」,稱為 Embedding(嵌入向量)
可以簡單理解為:在一個看不見的多維空間裡,每個字都有自己的「座標」
這樣做的好處是:
- 意義相近的字,座標位置會比較接近
例如:「客戶」、「顧客」、「使用者」在這個空間裡的距離不會太遠 - 模型可以用這些座標,來判斷詞與詞之間的關係
所以,對模型來說:「客戶」、「貴賓」、「合作夥伴」這類詞,很容易被理解成是同一類角色。這讓模型可以感受詞與詞之間的關係,而不只是把它們當流水號編號。
步驟 3:用「注意力機制」理解上下文(Self-Attention)
Transformer 裡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 Self-Attention(自注意力機制,自我注意力機制)
簡單說,就是模型會在每一步問自己:在這整句話裡,要決定下一個字時,哪些字比較重要?
例如:請幫我寫一封邀請客戶參加新品發表會的 Email
模型會特別注意到:
- 「邀請」:代表這是一封正向、禮貌的信
- 「客戶」:對象是誰
- 「新品發表會」:信件的主題是什麼活動
所以在思考「下一句開頭要怎麼寫?」時,模型很可能會選擇像「親愛的貴賓您好」、「感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」這種既符合「邀請」、又符合「客戶」與「活動」情境的開場
這個步驟,讓模型不只看到單字,而是「看整段話」的關聯
步驟 4: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 Token
模型會對每一個可能接在後面的 token 計算機率,例如:
- 「親愛的」:0.22
- 「感謝」:0.20
- 「您好」:0.16
- 「關於」:0.10
- …
再依照設定的策略選出一個。
常見可以調整的參數包括:
- Temperature(溫度)
- 越低 → 越保守、越接近標準答案
- 越高 → 越有創意,但也比較容易天馬行空
- Top-k / Top-p 採樣
- Top-k:只在機率最高的前 k 個候選中選
- Top-p:只在「累積機率達到 p」的那一群候選裡面選
透過這些參數的組合,可以控制文字風格偏穩定、安全,還是比較多變、有創意
步驟 5:重複直到形成完整內容
每選出一個新 token,模型就會把它接到句子後面,
再用新的整段內容當「下一次預測」的輸入,重複步驟 3、4
如此一來,模型就會:
- 先生出開頭稱呼
- 再補上感謝語
- 接著介紹「新品發表會」的時間、地點、亮點
- 最後補上結尾與簽名
直到:
- 達到預設字數
- 或遇到模型判斷的「結束符號」(例如句號、結尾 token)
從導入 AI 應用的角度看流程
1. 先想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
2. 盤點並整理相關資料
3. 選擇合適的模型與技術路線
4. 做調教:微調或接上企業知識庫(RAG)
5. 部署成實際可用的服務(網站、App、內部系統)
6. 使用者輸入內容(Prompt)
7. 模型產生回應(推論)
8. 持續觀察效果並調整
定義目標與用例
先不要急著選模型,而是先問自己:
- 這個 AI 要協助誰?內部同事、客戶、管理者?
- 要改善什麼?是時間、成本、品質,還是使用體驗?
- 有沒有明確的衡量指標(KPI)?例如:回覆時間、處理量、滿意度等。
沒有明確目標,很容易變成「玩玩看」,最後很難評估成效。
資料盤點與蒐集
AI 的效果高度依賴資料,常見資料來源包括:
- 客服紀錄、FAQ(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,常見問題)、產品說明
- 內部 SOP(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,標準作業流程)、教學文件、簡報、規範
- 過去的提案、報告、合約範本
- 官網內容、部落格文章、說明文件
你希望 AI 怎麼回答,就要先給它看「你認為是標準答案」的內容。
資料清洗
- 移除過期資訊(舊價格、舊活動、已停用方案)
- 處理敏感資訊(個資、保密條款、內部機密)
- 梳理權限(哪些內容是內部限定、哪些可以開放給 AI 使用)
- 把品質高的內容挑出來當示範樣本
這個過程費時費力,但非常重要,資料一亂,AI 只會幫你放大混亂
模型選擇與調教方式
| 做法 | 簡單說 | 適合情境 |
|---|---|---|
| 直接用雲端 LLM API | 呼叫現成的大型語言模型 | 想快速驗證概念、做原型(PoC,Proof of Concept,概念驗證) |
| 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 | 不改模型本體,回答前先「查自己的資料」 | 需要根據公司內部文件回答問題(客服、內部搜尋、知識助理) |
| 微調(Fine-tuning) | 用你的資料再訓練模型一輪 | 有大量專業領域資料,需要固定風格與表達方式 |
| 私有部署(Self-hosted LLM) | 把模型放在自己的伺服器或私有雲裡運行 | 對資料隱私要求高,或希望完全掌握成本與效能 |
AI 可以運用在哪些場景?
內容產製與溝通輔助(文件、信件、說明文字)
可以做什麼?
- 撰寫:說明文件、使用教學、電子郵件草稿、公告、文章
- 重寫:把專業技術內容改寫成一般讀者看得懂的版本
- 摘要:將長篇報告、會議記錄、訪談內容整理成重點
需要準備什麼?
- 語氣與風格說明(正式、輕鬆、中立等)
- 過去寫得不錯的內容當作示範
- 清楚的需求:對象是誰?希望達到什麼效果?篇幅多長?
執行目的
- 節省撰寫第一版草稿的時間
- 讓不同人寫出的內容風格更一致
- 降低溝通門檻,讓複雜資訊變得好懂
客服與自動化問答(Chatbot / FAQ 系統)
可以做什麼?
- 回答常見問題(營業時間、流程、退款規則、基本使用教學)
- 協助使用者找到合適的頁面或表單
- 收集問題與反饋,反向改善產品或服務
需要準備什麼?
- FAQ 清單:整理出最常被問的問題與標準答案
- 政策與規範:退換貨、隱私權、自動扣款等
- 預先定義「哪些問題一定要轉人工」,例如:
- 法律相關解釋
- 醫療或投資建議
- 涉及風險判斷的關鍵決策
執行目的
- 提供 24/7 的基本協助,縮短回應時間
- 減輕人力負擔,把複雜問題留給人工處理
- 收斂客戶問題,作為產品與流程優化的依據
內部知識庫與工作助理(Knowledge Assistant)
可以做什麼?
- 幫同事快速找到內部資料:SOP、教學文章、產品規格、流程說明
- 將長篇文件濃縮為簡短說明或步驟清單
- 協助新人理解制度與流程,減少「到處問人」的時間
需要準備什麼?
- 蒐集並整理內部文件(簡報、文件、規範、教學)
- 移除過期版本,避免 AI 回答舊資訊
- 設定存取權限:不同角色可查詢的文件範圍
執行目的
- 提升資訊取得效率
- 讓文件真的被使用,而不是只放在雲端某個資料夾
- 減少因資訊不透明造成的溝通成本與錯誤
產品與開發的 AI 加值(推薦、搜尋、程式碼輔助)
可以做什麼?
- 在產品內嵌入「AI 助手」,協助使用者設定、填寫表單或找功能
- 改善站內搜尋:支援自然語言詢問,而不只是關鍵字比對
- 對工程與技術人員,提供程式碼建議、錯誤提示、產生測試案例
需要準備什麼?
- 產品的使用情境與使用者旅程(User Journey)
- 可用的產品資料或行為數據
- 與既有系統的 API 串接方式及限制
執行目的
- 讓產品本身更聰明,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
- 加快開發與迭代速度
- 創造新的差異化功能,而不只停留在「外圍導入 AI 工具」
使用 LLM 生成式 AI 需要注意什麼?
生成式 AI 很好用,但也有些容易被忽略的風險
| 潛在問題 | 說明 |
|---|---|
| 幻覺(Hallucination) | 模型會生成看起來合理,但實際錯誤或捏造的內容 |
| 資料與隱私風險 | 把機密或個資丟進外部服務,可能被記錄或用於訓練 |
| 版權與授權問題 | 生成內容可能與現有作品過於相似,或涉及版權爭議 |
| 偏見與不當輸出 | 有機會出現帶有歧視、刻板印象或不恰當的說法 |
| 成本與效能 | 大模型推論成本不低、延遲較高,大量使用時費用可觀 |
1. 幻覺(Hallucination):AI 很有自信的講不正確的事
問題在哪?
LLM 的運作核心是「預測下一個最合理的字」,不是查資料庫,也不會自己上網求證(現在有許多LLM有檢索增強生成RAG的能力,但仍會有幻覺產生的可能)
在資訊不足、問題模糊或內容太冷門時,很容易看起來專業的胡扯
可能風險
- 文件、說明、簡報中出現錯誤數據或錯誤事實
- 引用不存在的來源、文獻或法律條文
- 用在風險較高的領域(醫療、法律、投資)時,後果嚴重
2. 資料與隱私:不要不小心把機密交給別人
容易忽略的情況
- 直接把完整合約、客戶清單、財務數據貼到公開版 AI 工具
- 將含有個資的檔案上傳到不清楚隱私政策的平台
3. 版權與倫理:內容是 AI 生的,不代表就沒有風險
- 模型是從真實世界的資料學習的
- 某些生成內容可能與特定作品過於相似
- 要求 AI 模仿具名創作者或品牌的風格做商業輸出,可能存在法律風險
建議做法
- 把 AI 產出視為靈感來源或初稿,最終版本由人類重寫、重組
- 避免使用「請用某某作家的風格寫」這類明確模仿指令做商業用途
- 視組織風險承受度,與法務共同擬定簡易使用指南
4. 偏見與不當輸出:AI 的說法,可能影響形象與信任
因為模型學習的是「真實世界的資料」,資料中若存在偏見(性別、種族、職業刻板印象),模型也可能學到
可能風險
- 在回覆中使用不恰當的描述或刻板印象
- 在特定族群或議題上表現出傾向,影響客觀性與信任
- 直接複製貼上整個結果
5. 成本與效能:不是所有任務都要用最大、最貴、最新的模型
- 以為「大模型最好」,所有應用都丟給同一顆超大模型處理
- 沒有事先估算每次呼叫的成本與延遲,實際上線才發現太慢、太貴
常見問題 FAQ
Q. 什麼是 LLM?大型語言模型到底在做什麼?
A:
LLM(Large Language Model,大型語言模型)是一種用「極大量文字資料」訓練出來的 AI 模型,擅長理解文字的上下文,並產生新的文字內容。它可以做對話、寫文章、摘要、翻譯、產生程式碼等,是現在多數聊天機器人與文字生成工具的核心技術。
Q. LLM 和 生成式 AI 有什麼差異?LLM 算不算生成式 AI?
A:
LLM 是生成式 AI 裡的其中一種模型,專門負責「文字相關」的生成與理解
- 生成式 AI:大範圍概念,所有會生成內容的 AI 都算
- LLM:生成式 AI 家族裡,專門處理「文字、語言、程式碼」
所以 LLM 是生成式 AI 的一種,但生成式 AI 不只 LLM
Q. LLM、生成式 AI、NLP 差在哪裡?怎麼快速理解三者關係?
A:
- NLP(自然語言處理):整個研究「電腦怎麼理解人類語言」的領域
- LLM(大型語言模型):NLP 裡的其中一種模型,用龐大語料訓練出來,擅長理解與生成文字
- 生成式 AI:所有「會生成新內容」的 AI 系統總稱,LLM 是其中負責文字的角色
Q. LLM 是怎麼產生一段回答的?生成文字的原理是什麼?
A:
大致可以拆成幾個步驟:
- 把你輸入的文字切成小單位(Token)
- 把每個 token 轉成「數字向量」(Embedding),讓模型能理解詞與詞的關係
- 利用 Self-Attention(自注意力機制)判斷句子中哪些詞對下一個字比較重要
- 算出「下一個 token」出現的機率分布,選出最適合的那一個
- 把新 token 接上去,重複這個過程,一次產生一點,直到形成完整句子
Q. 生成式 AI 可以用在哪些實際應用場景?
A:
- 文字相關:文件撰寫、Email 草稿、教學說明、報告摘要、翻譯、本地化
- 客服相關:自動回答常見問題、智慧客服機器人(Chatbot)、引導客戶流程
- 知識管理:內部知識庫問答、SOP 查詢、文件搜尋與整理
- 產品與開發:站內搜尋強化、推薦系統、程式碼輔助(Code Assist)
Q. RAG 是什麼?有什麼用?
A:
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檢索增強生成)是一種常用的 LLM 應用方式:
- 不改模型本身
- 在生成答案前,先從「文件或資料庫」裡搜尋相關內容
- 再請模型根據這些內容來回答問題
好處是:
- 降低幻覺(亂掰)的機率
- 回答內容可以跟企業內部最新資料同步
- 適合用在客服、產品問答、內部知識庫等場景
Q. 什麼是 LLM 的「幻覺」(Hallucination)?會影響使用嗎?
A:
幻覺指的是:模型生成了看起來很合理,但其實是錯的或捏造的資訊,例如寫出不存在的法條、錯誤日期、假引用。
會影響使用的地方在於:
- 不能把它當成百分之百正確的查詢工具
- 特別是涉及法律、醫療、投資、合約內容時風險更高
Q. LLM 生成的內容有版權問題嗎?商業用途可以直接用嗎?
A:
有潛在風險,不建議「完全不修改就直接商用」。風險包括:
- 生成內容可能與既有作品過於相似
- 模型的訓練資料來源若不透明,法律風險難以評估
- 指定模仿特定創作者或品牌風格,可能涉及權利侵害
如有任何網站流量成長相關問題與需求、或想瞭解更多 AI SEO/LLMO 服務歡迎填寫表單立即諮詢,將有 awoo 專業顧問與您聯繫。
Contact Us
「*」代表必填欄位